《微生物学(第三版 精要速览)》评介 ——Microbiology(Bios instant notes,3rd edition)

作者: S.Baker, J.Nicklim, N.Kham, R.Killington

出版: Taylor&Francis

索书号: Q93/M626j(3)/2006/Y

藏书地点: 武大外教中心

一、微生物及微生物学简介

微生物是一大类生物的总称,它分为病毒、单细胞微生物(古细菌、真细菌、原生生物、一些真菌与绿藻)与一小群简单的多细胞微生物(大型真菌与绿藻)。微生物个体体积微小,一般为肉眼所看不到、在显微镜下方能够看到的生物,其主要种类是细菌、放线菌、真菌、病毒、原生动物和单细胞藻类。一些大型的微生物拥有一个丝状体,其丝状体是没有真正的组织分化的片层状或叶状体。然而,大多数微生物不借助显微镜是无法观察到的。微生物与发酵工业、自然界物质循环及人类和动植物病害的发生关系密切。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早就开始利用微生物进行酿酒、发面、做酱、制醋、生产酸奶等。
微生物学是一门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分类、营养、生长、繁殖、新陈代谢、生态、遗传和变异的学科。微生物学是在19世纪末期,在法国学者巴斯德和德国学者科赫等人工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17世纪晚期,列文胡克利用简单的显微镜发现了细菌;到19世纪50-60年代,刘易斯?巴斯德利用灭菌的牛肉汤的简单实验,反驳了长期存在的“自生说”作为微生物的起源的理论,从此,微生物学成为主流科学。早期的研究主要是研究环境中的物质,例如:土壤与沉淀物、自然发酵与感染等。直到19世纪末,罗伯特?科赫发明了微生物纯培养技术,微生物学才迈入正轨,从此,可在实验室分离并鉴定微生物。
有些微生物对人类有益,如在发酵工业和污水处理中的微生物;有些对人类有害,如引起人类、家禽、家畜和作物病害以及使工农业产品和食品等腐败、变质的微生物。因此微生物学研究对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对防治传染病和进行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当前在遗传工程中,在培育微生物的新品种方面取得了十分重要的成就,微生物这一学科更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微生物是生物学的重要实验材料,因此微生物学对其他生物学科的发展,特别是遗传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微生物学学科现在包括微生物分子生物学,功能生态学以及传统的微生物结构与生理学的研究。微生物学的研究目的是利用及发展有益微生物,控制及改造有害微生物。根据微生物的应用特点,可分为工业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和医学微生物学。近年来兴起的生物工程也以微生物为主要研究对象。微生物学还出现了许多分支学科,如微生物工程学、微生物化学、分子微生物学、微生物遗传工程等。
20世纪的微生物学主要致力于多种不同微生物的发现与鉴定,包括一个新的微生物届——古生菌、新的真细菌病原体、以及与HIV相关的复杂的病原体。在极端环境中发现独特的微生物群体及其耐高温的DNA聚合酶,进一步开创了分子生物学的新领域。
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微生物重新回到自然环境:DGGE(变性梯度凝胶电泳)与SCCP(单链构象多样性),DNA芯片与原位杂交技术。如今分子生物学技术提供给我们在分子水平的研究微生物群落的工具。因此微生物学又回到了其起点。
二、本书内容
本书内容丰富,覆盖面极广,涵盖微生物学的所有领域,其文字深入浅出,文笔流畅,不愧是一本微生物学的好教材。其内容包括:
(-)系统微生物:是一个细菌系统学,包括细菌与古生菌的命名、分类、分离。分子生物学对其的一大贡献是16SrRNA测序在微生物进化树中的重要性。
(二)普通微生物:是一门既年轻又古老的科学,但直到现在人们才发现微生物的生态、生化与遗传的多样性,许多先进的方法已经用来监测许多微生物的生长。
(三)微生物的生长:大部分原核培养物以成批或连续培养的方式培养,其生长可以用数学模型来模拟,以阐释其在实验室条件下的生长限制。
(四)分子生物学:微生物一直是遗传学DNA代谢的本质及体内与体外的遗传操作,DNA复制、转录与翻译最开始是在大肠杆菌中阐明的。
(五)真核微生物:在利用生物网点的树状结构分类的基础上,首先探讨了许多不同的真核生物,随后描述了真核微生物普通细胞生物学与细胞分裂,紧接着是更加详细的真菌结构,生理学与生态学,以及光合及非光合原生生物。
三、本书特色
本书第三版重新撰写了许多章节,普通微生物、细菌学与相关的分子生物学全部重写,并且又更多分子的热点。细菌感染也重新修改。真菌与原生生物已经更新,并且增加了寄生的原生生物一部分。病毒一章依旧保持其结构。

目录
第一部分 微生物世界
第二部分 系统学
第三部分 微生物学
第四部分 微生物生长
第五部分 微生物代谢
第六部分 原核生物DNA与RNA代谢
第七部分 工业微生物
第八部分 细菌感染
第九部分 真细菌概述
第十部分 真细菌相关的门
第十一部分 绿藻与原生生物
第十二部分 病毒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许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