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微生物学(第五版)

-----GeomicrobiologyFifth Edition

作者:    Henry Lutz Ehrlich, Dianne K. Newman

出版:    The CRC Press

索书号:   Q938.1/E33(5)/2009/Y

藏书地点: 武大外教中心

 

在生物学中,微生物学作为对微小生物体在分子水平、细胞水平和群体水平上进行形态结构、生长繁殖、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研究的分支学科,其研究出现了快速发展和学科细分化尤其是与其他学科交叉化的趋势。地质微生物学作为微生物学的细化,主要研究地质系统中的微生物活动及其对地球环境的改造作用和产生的各种地质地球化学记录。《地质微生物学(第五版)》是一本专业介绍地质微生物学的书籍,将地质微生物学这门交叉学科进行了经典诠释,在第五版中又加入了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与学术界最新研究进展紧密结合,是不可多得的科研学习参考书籍。

本书《地质微生物学(第五版)》历经五版,每一次新版都添加了地质微生物学新的研究发现、新的研究方法,对内容进行更为合理的编排。本书主要编者为伦斯勒理工大学生物系的Henry Lutz Ehrlich教授和麻省理工学院的Dianne K. Newman教授。Henry Lutz Ehrlich博士在伦斯勒理工大学当了六十余年的教授,在1994年成为荣誉教授后,仍活跃在学术研究中,其从1966年开始便在伦理工教授地质微生物学这门课程。Henry Lutz Ehrlich博士在Harvard college获得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在1951年获得农业细菌生物学博士学位,同年成为伦理工的助理教授,1964年成为全职教授。Henry Lutz Ehrlich博士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同时也是多个著名杂志的编委成员,如GEOMICROBIOLOGY JOURNAL。研究兴趣集中在海洋或者淡水中锰铁矿石沉积过程中微生物对二价锰的氧化、对四价锰的还原过程;微生物对三价砷的氧化,六价铬的还原;微生物与铝土矿的共生等,其在这些领域发表过多篇论文。在第五版中,Dianne K. Newman教授成为本书编者之一,主要在新版中加入了对地质微生物研究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应用章节。Dianne K. Newman博士在斯坦福大学获得学士学位,1997年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微生物环境学博士学位,在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药学院进行过微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博士后训练。Newman博士获得过多项奖项,如美国微生物学会颁发的Eli Lily and Company Research奖项,同时她也是多个杂志的编委如Geobiology Journal Annual Review of Earth and Planetary, 还是著名医药公司的研究顾问。Newman博士实验室试图通过化石证据找到生物代谢的进化过程,尤其是现代细菌微生物改变地质的代谢反应如何进化至此;专注于原始形式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及其生物细胞内机制如何确保如此复杂的工作进行。

《地质微生物学(第五版)》在前四版的基础上增加了地质微生物学最新进展,在两位权威学者的倾力合作中,对微生物改变地质的生化反应过程进行了专业诠释。本书分为22章,前两章分别对地质微生物学、生命栖息地地球、生命起源进行简要介绍,随后对微生物栖息地岩石圈、水圈的微生物学进行介绍;第六章介绍了微生物中对地质产生影响的生化代谢反应原理:第七章和第八章分别从非分子生物学技术、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角度介绍了地质微生物学研究方法;第九章到第二十二章分别是碳酸盐的微物合成的降解;硅元素影响下的地质微生物相互作用;铝的地质微生物学:微生物与铝土矿;地质微生物与磷的相互作用;地质微生物与氮元素重要的相互作用;砷和锑的地质微生物学相互作用;汞的地质微生物学;铁的地质微生物学;锰的地质微生物学;铬、钼、钒、铀及钋的地质微生物的相互作用;硫的地质微生物学;地壳表面金属硫化物的生物合成和生物降解;硒和碲的地质微生物学特性;化石燃料的地质微生物学。

  《地质微生物学(第五版)》内容具体全面,编排合理,逻辑性强,是一本介绍微生物地质学的专业书籍。第五版与前四版有很大的改进,主要变动如下:

  1 增加了介绍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在微生物地质学研究中的引用的章节,由于分子生物学方法的应用,地质微生物学研究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2 总结了新的鉴定地质微生物的分子技术,以及实验室中的机制研究方法;

  3 提出了新的二价Fe二价Mn的氧化概念,以及特定能进行细胞胞膜电子转移的革兰氏阴性细菌表面金属硫化物的氧化;

  4 提出了矿物质的生物浸矿原则。

   总之,本书是一本专业性较强,将微生物学与地质学交叉研究的书籍,适合相关专业人员学习和参考。

 

 

 

本书目录

1 引言

参考文献

2 地球作为微生物的栖息地

2.1 地质构造的重要特征

2.2 生物圈

2.3 小结

参考文献

3 生物的起源和早期历史

3.1 起始

3.1.1 地球生命的起源一一泛生论

3.1.2 地球生命的起源一一重新出现

3.1.3 生命来源于水溶液中无生命的有机分子(有机汤理论)

3.1.4 表面代谢理论

3.1.5 生命起源于深海含硫的热熔液和含铁海水的交界处的单层硫泡沫中

3.2 前寒武纪生命的进化:生物和生物化学上的基准点

3.2.1 根据有机汤理论的进化理论

3.2.2 根据表面代谢理论的早期进化

3.3 证据

3.4 小结

参考文献

4 微生物的栖息地——岩石圈

4.1 岩石和矿石

4.2 矿物土壤

4.2.1 矿物土壤的起源

4.2.2 矿物土壤的结构特征

4.2.3 动物和植物对土壤进化的影响

4.2.4 微生物对土壤进化的影响

4.2.5 水对土壤的侵蚀作用

4.2.6 水在土壤进化中的影响

4.2.7 矿物土壤里的营养物

4.2.8 主要的土壤类型

4.2.9 微生物的类型及在矿物土壤中的分布

4.3 有机土壤

4.4 土壤表面下的情况

4.5 小结

参考文献

5 水圈作为微生物的牺息地

6 地质微生物作用过程:生理和生化概述

7 地球微生物学非分子学方法

8 地质微生物学的分子生物学方法

9 碳酸盐的微物合成的降解

10 硅元素影响下的地质微生物相互作用

11 铝的地质微生物学:微生物与铝土矿

12 地质微生物与磷的相互作用

13 地质微生物与氮元素重要的相互作用

14 砷和锑的地质微生物学相互作用

15 汞的地质微生物学

16 铁的地质微生物学

17 锰的地质微生物学

18 铬、钼、钒、铀及钋的地质微生物的相互作用

19 硫的地质微生物学

20 地壳表面金属硫化物的生物合成和生物降解

21 硒和碲的地质微生物学特性

22 化石燃料的地质微生物学

参考文献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研究生 刘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