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活动

“理解乡愁里的社会”——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深度阅读会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的社会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48年。全书由14篇文章组成,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法礼、血缘地缘等各方面。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先生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全书主要探讨了差序格局、男女有别、家族、血缘和地缘等。 《乡土中国》是学界共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作者简介

费孝通(1910-2005),字彝江。祖籍江苏吴江。1936年赴英留学,1938年获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先生实地调查和考察总结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种模式,写下了诸多不朽篇章。本书是学界共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代表作。

主讲人

蒋仁杰

主持社团
璞瑜学社
时间地点
时间:5月11日(周六)晚上19:00-21:00 第一次讨论5月18日(周六)下午15:00-17:00 第二次讨论5月25日(周六)下午15:00-17:00 第三次讨论 地点:总馆艺术欣赏厅

阅读讨论

导读

当我们远离家乡,踏上一片陌生的土地,乡愁不由得从心底产生。我们思念父母,思念兄弟姐妹和朋友,我们眷恋生养我们的那片故土和乡亲。我们的父辈大多还与乡土有着深切的联系,乡土社会,仍然在他们身上烙下深深的印记。而我们现在常常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参与到父辈们组织的传统家族活动中去,我们身上有没有乡土的印记呢?当我们参加类似于清明祭祖、修祠堂等家族事务,更如在官场,经商等环境中,我们也可以观察到乡土烙印。随着我们深入阅读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我们可以更深入理解,我们父母的社会。 《乡土中国》是40年代后期,根据作者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课的内容,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而写成分期连载的14篇文章。 费孝通先生在重刊序言里提到,这本书是在尝试回答我自己提出的“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怎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这本册子不是一个具体社会的描写,而是从具体社会里提炼出的一些概念。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搞清楚所谓乡土社会这个概念,就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具体的中国社会。

讨论题

第二次讨论 

讨论题        

第六章“家族”             

问题:重事业倾向可否解释现在的外出务工潮?

第七章“男女有别” 

问题:农村找对象重彩礼的现象,是否跟传统的夫妻感情淡漠有关?  

第八章“礼治秩序” 

问题:礼治社会既然无法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为什么历史上能保持这么久?

第九章“无讼”

问题:单推司法制度下乡,容易导致法治未力,礼治受损,怎么解?

第十章“无为政治”

问题:在天高皇帝远的传统社会,皇权一般不下县,算不算对礼治秩序的一种保护?

推荐阅读

费孝通:《乡土重建》、《生育制度》、《江村经济》、《费孝通晚年谈话录1981-2000》;贺雪峰《新乡土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