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有目次模板
武大老师推荐书目

 

《文史信管三院五位老师推荐书目》

 

        我们为什么需要学习文史哲?龙应台说:文学让你看见水里白杨树的倒影,哲学使你从思想的迷宫里认识星星,从而有了走出迷宫的可能;那么历史就是让你知道,沙漠玫瑰有它的特定起点,没有一个现象是孤立存在的。(此书目来自《珞珈青年报》)

 

一. 王三山荐书:《剑桥插图中国史》《中国文化要义》《美的历程》《人间词话》

二. 金宏宇荐书:《未央歌》《乡土中国》《活着》

三.  吴光正荐书:《明清章回小说流派研究》《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礼仪中的美术——巫鸿中国美术史文编》

四.  申万里荐书:《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成吉思汗》《忽必烈和他的世界帝国》《马可波罗行记》

五.  潘迎春荐书:《古代的希腊和罗马》《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一. 王三山荐书(《珞珈青年报》第119期)

王三山,知名文化学者,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副教授,中国图书馆协会委员。长期从事中国历史文化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对《周易》有比较深入的研究,主讲《中国文化概论》、《中国艺术精神》等通识课,讲课精辟生动,具有儒道风范,深受学生欢迎。

 

书名

著者

索书号

推荐语

剑桥插图中国史

依配霞

K2-64/Y317  

该书探讨了中华文明形成的诸多基本问题,涵盖了中国历史上的经济、社会、文化、艺术、政治以及对外政策、移民、妇女观念等方方面面。尤其侧重考察了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及其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有宏观上的综合叙述,又有围观上的具体剖析。文笔流畅、思路缜密、耐人寻味。

中国文化要义

梁漱溟

K203/L4122

该书是梁氏代表作,最早于1949年出版,影响很大,被誉为中国文化研究和西方文化比较的经典作品。本书首先从集团(集体)生活的角度对比了中国人和西方人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进而提出了中国社会是伦理本位社会的重要论断,并根据对中国宗教的深入考察,指出以伦理组织社会、进而实现中国社会改造的出路。此外,作者还考察了中国社会的基本结构,既批判了中国文化的弊病,又解释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要旨。

美的历程

李泽厚

I01-092/L3363

该书是对中国数千年的文学艺术而作的鸟瞰式的宏观美学把握,提出了注入“龙飞凤舞”“儒道互补”“楚汉浪漫主义”“人(文)的觉醒”等等重要观念,发前人之所未发。而该书文字的魅力更让读者欲罢不能——这部书曾经影响了上世纪80年代的整整一代年轻人。所以,它的“名著”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了。

人间词话

王国维

I207.23/W197i

这本书实在太好了,其妙处只有读了之后才能体会。而且,读这部书可以感受一下中国传统的治学方法、表达方式——那不是高头讲章式的概念、逻辑、推理,不是一二三四,abcd,而是如花前赏月,炉前品茗。三言两语,多有慧心剔发,浅斟慢酌,往往切中要害。这样的方式是理论的,更是艺术的,人生的。

 

二. 金宏宇荐书(《珞珈青年报》第120期)

金宏宇,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文学史料学会近现代文学分会常务理事、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中国郭沫若研究会理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主要从事新文学版本批评、现当代小说研究。

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看到的不仅是战争中的屈辱和凋敝,更是和平中的发展和希望;从社会的角度看中国,看到的不仅是现代化进程中中国社会转型的辛酸和血泪,更是今后一个强大的国家的辉煌。

 

书名

著者

索书号

推荐语

未央歌

鹿桥

I247.57/L741

你是否想过,当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大陆的大学生们在疯狂地传阅着《青春之歌》时,台湾的大学生在看什么?《未央歌》,或许众多大陆的读者并不了解的一部作品,早在1945年就已完成。1959年在香港首版,1967年在台湾出版,但直到2008年才在大陆出版——因为作者鹿桥先生一直怀着对那个时代的眷念,对把自己心爱的文字改成简体字持有保留意见。这部小说的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南联大,故事的主角是一群天真年轻的大学生。在这本书中,我们能看到属于“40后”的青春和爱情;看到战火纷飞的年代,我们同龄人的生活状态;看到过去的大学生们在艰难的环境下,为友情、为爱情、为理想的奋斗历程。

乡土中国

费孝通

C912.82/F234e2

如果你是一个渴望了解中国社会状况的当代大学生,那么你就一定不能错过这本只有138页的社会素描,“搞清楚所谓乡土社会这个概念,就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具体的中国社会”。“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是作者费孝通在全书第一章《乡土本色》中的第一句话。尽管在今天看来,书中所描述的那个正在流变的中国基层早已不见,但你仍然能从中感悟到到很多。对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村官”而言,它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启示良多,对在校的大学生而言,书中对诸如“礼制秩序”这种美好愿望的描述也会让你对法治社会产生新的思考。

活着

余华

I247.5/Y517a3

这是一篇读起来让人感到沉重的小说。在这里,你能看到一个曾经风光的人在历经人世沧桑的变故后内心的悲苦与寂寥;在这里,你能看到余华的转变:如果说早期的《在细雨中呼喊》有着浓烈的先锋小说味道,如果说《许三观卖血记》有着深刻的现实主义色彩,那么《活着》就是余华的唯一兼有现实主义文学和先锋小说特征的作品。通过讲述地主少爷富贵一生多舛的命运,没有煽情,只是娓娓叙说,让沉重与思索一点一滴地渗透读者的心间。一个人究竟能承受多大的苦难?每个人究竟是为什么而活着?

 

三.吴光正荐书(《珞珈青年报》第125期)

吴光正,武汉大学文学院文学博士后,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艺术学博士后。现任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宗教文学、明清文学、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学)、美术史等课程的教学和研究。

 

书名

著者

索书号

推荐语

明清章回小说流派研究

陈文新

I207.409/C348 

《流派》对明清章回小说流派文体规范的确立及其分化演变作了学理上的阐释,为明清章回小说的研究建构了两大颇具创造力的理论视野。一为流派理论。《流派》一书不再在文学流派的自觉与否上用力,而是转换角度指出一个文学流派的成立必须具备流派统系、流派盟主(代表作家)和流派 风格三大要素:流派统系的确立主要是通过对经典的选择来完成,该统系能够对流派的文学事业起到指导和促进作用;在创作上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流派盟主(代表作家)其成就不仅足够为流派赢得声誉,而且足以吸引众多的追随者;而统系的确立、代表作家的产生,其指向都是独特的流派风格。二为“辨体”理论。所谓“辨体”,就是指对古代文学文体规范的辨析。《流派》一书正是在其所确立的流派三要素的框架内对明清章回小说流派在价值祈向和艺术祈向上的文体规范展开理论辨 析的。《流派》倡导的辨体研究尊重了明清章回小说的生成特点和文体属性,对旧文艺理论指导下产生的诸多观点进行了颠覆,揭示了各类小说流派的共性和个性,为相关经典作品的历史定位提供了逻辑框架,为明清章回小说流派分化演变的清理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石,别创了一种小说史研究和撰写的新局面。该书作者颇具诗人情怀,才情横溢,读其书如行山荫道上,但见万木竞秀,令人目不暇接。

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

罗宗强

I209.41/L869a

南开大学教授罗宗强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对文学史书写进行了创造性探索,他所开创的文学思想史研究对整个古代文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他指出,文学思想不仅反映在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著作里,而且还大量反映在文学创作中。文学思想发展的原因,包括政治原因、社会原因、哲学思潮、文人的生存状态及其心理状态、文学自身发展中创作和理论的关系等。他一再强调,研究文学思想史和文学史,需要进入历史,而进入历史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以何 种态度对待史料,一是以何种态度去建构历史。前者涉及到史料的真实性问题和史料的缺乏问题,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史料都能说明历史的真相;后者涉及到如何尊重 史料如何发表创见的问题,研究者不能用现成的理论去任意架构历史但根据史料重构历史时却必然有着研究者的主观介入。他还一再强调,研究、讲授文学史和文学思想史,需要具备三个基本的要求,即国学基础、理论素养和审美能力。读《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既可体悟作品的神髓,又可提升理论思维。

礼仪中的美术——巫鸿中国美术史文编

巫鸿著,郑岩、

王睿编,郑岩等译

 
48.3042/W418 
J120.92/W418 

该书选译了著名美术史家芝加哥大学美术史系讲座教授巫鸿自1985年以来发表的31篇论文,主要围绕礼仪美术(ritualart)这一基本概念探讨了“史前至先秦美术”、“汉代美术”、“中古佛教与道教美术”、“古代美术沿革”中的若干重大问题和若干重要作品,对中国礼仪美术的表现方式、历史进程及其背后的政治、宗教思想内涵进行了深入探讨。读罢全书,笔者为巫鸿教授那深邃的洞察力和独到的研究方法拍案叫绝的同时深深地为礼 仪美术所表现出来的超越文字的集体记忆所震撼,我深深地体会到,通过图像艺术来探询民族的集体记忆会对传统文化和传统文学尤其是宗教文化和神话以及宗教文学的研究带来新的突破。巫鸿教授的研究显示,礼仪美术的起源和发展实际上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宗教文化的起源和发展,礼仪美术以最为直观的方式表达了古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集体理念从而成了传统文化的独特纪念碑,礼仪美术作为一种集体记忆为修正、补充、拓宽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提供了新资料和新思路。

 

四.申万里荐书(《珞珈青年报》第126期)

申万里,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内蒙古大学蒙古史研究所硕士,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曾于哈佛大学东亚系访学。研究方向为元史,承担国家级重要科研项目多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主要论著为《元代教育研究》。

 

书名

著者

索书号

推荐语

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

傅海波、

崔瑞德编

K246/F373

剑桥历史丛书系列规模宏大,集中了西方研究中国史的许多学者的力量,本卷亦不例外,它无疑是反映当代西方学者辽西夏金元史研究水平的集大成之作。应该承认,本卷是《剑桥中国史》中难度较大的一卷,因为它所叙述的辽、西夏、金、元四个王朝,都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研究这些王朝的历史,既面临许多语言、文字障碍,又要深入研究民族关系和国家关系的发展变化、多元文化的构成及其相互影响、社会风俗的变化等一系列问题。本卷的编著者对这些问题作了许多值得重视的探讨。

成吉思汗

勒内·格鲁塞

K827=47/C375r

作者勒内•格鲁塞是享誉世界的历史学家、法兰西学院院士,一生潜心研究东方历史与文化。《成吉思汗》和他的另一部著述《草原帝国》被认为是研究成吉思汗和蒙古史最重要的代表作,出版以来在全世界受到极大的推祟。作者从浩如烟海的书籍和史料中选取足以表现成吉思汗一生的材料,加以研究、整理,组织成一部内容紧凑、立意深刻的巨著。“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是世界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戎马一生、搏击一世,创建了世界最大、横跨欧亚大陆的游牧帝国。他的成就堪称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最丰沛的奇迹,他的一生震撼整个世界。成吉思汗的战马铁蹄早已远去,但留下的回声却一直震撼着人们的心灵。长久以来,全世界的历史学家与历史爱好者们争相去探寻和研究那段历史,试图找到成吉思汗成为“上帝之鞭”的秘密。

忽必烈和他的世界帝国

罗沙比

K827=47/Y561a

作为成吉思汗的嫡孙,世界有史以来疆域最辽阔帝国的缔造者,忽必烈不但继承了成吉思汗的雄才大略,更完成了祖父号令天下的目标。人所共知,成吉思汗以蒙古的铁骑扫荡了欧亚大陆,建立起蒙古大帝国。但是,如何去统治、管理、维持这样一个大帝国,成吉思汗没能来及回答。忽必烈基本上解决了这一点。
他在一批蒙汉臣僚的帮助下,建立了一个以汉法为基础又不为传统中国理念所束缚的政府,为元朝的 百年江山奠定了基础。作为天下共主,他以一种空前的开阔胸怀,聚拢各族精英,广泛吸收各种文化中的先进部分。他既是儒家思想体系的拥护者,又是热心的佛教徒,还许诺他的许多臣民将皈依基督教,更是穆斯林的保护者。他试图在多种文化之间维持微妙的平衡,并取得了令人敬佩的成功。

马可波罗行记

马可·波罗著,

冯承钧译

K919/M131

《马可波罗行记》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马可·波罗在中国的旅行纪实,兼及途径西亚、中亚和东亚等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情况。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七百多年前来到中国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无疑是位先驱者,其所著《马可波罗行记》家喻户晓,被称为世界一大“奇书”,有关其人其书的研究,已经成为门国际性、综合性的显学。在中国,该书是研究中西交通史、多民族文化交流史和元代史的重要资源及必备经典;其也因内容丰富、情节生动及流畅可读、充满趣味而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五.潘迎春荐书(《珞珈青年报》第127期)

潘迎春,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曾多次赴加拿大进行访问研究。研究方向为现代国际关系史、美国史、加拿大史。担任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理事、中国加拿大研究会常务理事。

 

书名

著者

索书号

推荐语

古代的希腊和罗马

吴于廑

K126-49/W472

古代的希腊和罗马是西方文明的精神家园,对后世的整个西方世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书浅显易懂,以200多页的篇幅,要言不烦地勾画出了古代希腊与罗马的历史轮廓。作者以优美的文字,讲述了一个个发人深思的历史故事,通过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把对人物、制度、战争、变革以及社会风尚、文化生活等等的叙述与分析说明都结合在一起,帮助我们透过史实来领会历史的归趋、从历史的趋向中看出具体史实的意义。全书娓娓道来,大师功力,一气呵成。这本书是吴于廑先生1957年执教武汉大学时的著作,也是先生生前特别喜欢的一本书。作为武大学子,读这本书,既能感受遥远历史的清晰脉络,又能领会先贤前辈的学术思想,更有深意。

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

哈佛委员会编,李曼丽译

G649.712/H123a

“红皮书”是《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 in A Free Society)的俗称,发布于1945年,是哈佛大学12位不同学科领域的著名教授组成的委员会对通识教育问题历时两年潜心研究的报告。自发表之初就引起了美国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迄今为止一直是高等教育研究中的重要文献。本书从高等教育的目的这样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入手,以培养全人(Whole Man)为目标,关注并探讨了诸如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如何相互统一、怎样统一,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如何有机结合并共同服务于成才等问题。阅读这篇报告,我们既能够澄清许多关于教育的认识,也能进一步获得理性的思想力量。我们为什么要进入大学?我们在大学里要学习些什么?我们要怎样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而塑造我们自身?……这些问题首先是作为教育者的教师需要考虑和回答的,从而更好地实施教学、完成教育任务。从另一个角度上看,这也是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需要思考和回答的,从而更好地全面参与到教育过程并且成为这个过程的主体。因此这本书无论对老师还是对学生都会大有裨益。

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等译

K10/S663

这部书问世30多年来,7次修订,被翻译成多种语言,畅销不衰。作者从人类最早的文明开始到临近21世纪,将纷繁复杂的历史画卷,由远及近,一幕幕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虽是史书,却不沉溺于过去,而是随时把历史上的重大变故与当今世界的现状联系在一起,时刻提醒着我们身边的现实生活与遥远的历史之间的内在联系,使读者的思路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穿插交织 ,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产生自己的思想火花。本书着眼于全球,将视线投射到所有的地区与时代,而不是囿于西方的视角;没有沿袭“西方中心论”,而是努力以全球史观来研究全球历史,将世界上每个地区的每个民族和各个文明置于平等的地位上,进行同等的思考和观察。新世界需要新史学,正是这样一些原因,使本书成为一部在全世界拥有最多读者的通史读物之一。阅读这本书,有助于我们开启理性的思考,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与把握未来。阅读本书的过程,也是我们对历史和现实两个世界的疑问不断探询与解答的过程。

 

 

你问我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