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3日,校友江霞女士向图书馆捐赠先夫祖慰先生遗作18种18册,包括《赫赫无名的人生》、《超越生死的艺术对话》、《黑眼睛对着蓝眼睛》等。集于其中的《线》《审丑者》《快乐学院》《转型人》蝉联四届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小说《矮的升华》获全国五四青年文学奖。祖慰先生与武汉大学有着较深的渊源关系,曾围绕武汉大学的教育改革,写出了《陈天生效应》《刘道玉晶核》等有影响力的报告文学。祖慰(1937-2022年),原名张祖慰,旅法作家,同济大学教授,中国上海世博会世博局主题部顾问,上海世博会城市足迹馆总设计师,IAI亚太设计师联盟创意委员会副主席。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巴黎欧洲日报记者及专栏作家、欧洲华文作家协会副会长。
2023年2月24日,图书馆收到校友洪烛之弟,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王群捐赠的特别纪念版《洪烛文集》(散文卷)和《洪烛文集》(诗歌卷)共6册。所赠书卷是洪烛优秀散文和诗歌作品中的精华。洪烛(1967—2020年),原名王军,1985年保送至武汉大学中文系,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诗人和散文作家,文学界的“白马王子”。他著作等身,《南方音乐》《你是一张旧照片》《我的西域》等,曾荣获冰心散文奖、徐志摩诗歌奖、老舍文学奖散文奖、央视电视诗歌散文大赛一等奖、《萌芽》文学奖等多种奖项。
2022年10月,图书馆获赠一批武汉测绘学院、武汉测绘科技大学自编自印教材,共计20种33册,编印年代自1963年2月至1987年7月,跨时25年。这些教材虽然陈旧,却是珍贵的多元素记忆载体。从1963年2月编印的《机器零件与仪器零件》到1975年12月编印的《光学仪器基本知识》,字体从手刻钢版的手写体到铅字,纸张从粗糙到愈见细密。从1976年11月编印的《英语》(光仪专业用)、1984年2月编印的《APPLESOFT II BASIC实习任务书》等可以看到新教学内容的出现。这些变化不仅体现教学状况的改善、教学内容的增设,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缩影,改革开放在国民教育上的表现。
2022年10月17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贾一帆、叶济世两位医生向图书馆捐赠其所编新作《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护知识问答》10册。该书基于国家有关新冠肺炎的防控、诊疗及其他相关指导文件编写,对疫情防控经验进行总结,梳理出了当前形势下适用于我国广大民众的日常防护措施及注意事项。全书以问答的形式对民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了专业解答,有利于广大群众及时掌握正确的疫情防护知识,增强科学防范意识,对提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科学性和精准性具有较大意义。
2022年9月20日,图书馆收到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捐赠的《孙文全集》1套20册。孙文先生(号中山,又号逸仙)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运动的杰出领袖,留下来的许多著述,是中国人民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孙文全集》是迄今为止国内外出版的收集文献最齐全、体量最大、考订最严密的孙中山全集,全面反映了孙中山的革命理想与建设国家的远大理想,是全面了解和研究孙中山思想与生平事业的基础文献。全书按著述性质及表现形式分为代表作、论著、杂著、译著、遗嘱、文告、规章、书信、电报、演说、谈话、公牍、人事任免、题词凡十四类。
2022年7月7日,图书馆收到云南省文史研究馆捐赠的《云南丛书续编》1套150册。该丛书承继《云南丛书》文脉,首次全面系统整理民国时期的云南文献,以影印方式收录1911-1949年间云南文献462种,侧重选取记载云南重大史事、边疆民族特色、特殊规章制度、科技及文艺成就的文献,并据文献内容,分为哲学宗教、社会学、政治、法律、军事、经济、文化教育、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历史、地理、自然科学及医学、图书目录十四大类,从不同视角反映民国时期云南社会历史的发展风貌,体现云南思想文化的学术和文献水平,彰显云南人民敢为天下先的开创精神和杰出贡献,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2022年6月,校友刘万博先后两次向图书馆捐赠个人专业类藏书《实用混凝土结构构造手册》《房屋结构基本构件》《多层及高层房屋结构设计》等49种62册,其中包括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早年讲义《工程力学与工程结构》《建筑力学》《土力学与岩石力学》《钢梁与钢柱》等11册。刘万博校友原就读于武汉水利电力学院二系河川枢纽及水电站建筑专业6403班,1969年毕业。所赠讲义是他1979年重回母校进修,刘祖德、陶振宇等教授根据当时国家建设急需解决专业人才断层问题而编写的,极具针对性和实用性,是份珍贵的教学记忆。
2022年6月14日,图书馆收到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捐赠的《湖北省志(1979-2000)》2套82册。该志书是湖北省政府主持编纂的第二部新编省志,与第一部《湖北省志(1840-1985)》在时间上前后衔接,全面反映了1979-2000年间全省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基本情况,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现实意义。
2022年6月7日,图书馆收到著名作家、校友陈应松先生自2017年来第三次向图书馆捐赠个人著作102册,三次共计228册。此次捐赠包括他2020—2021年新出版的8卷本《陈应松精品文集》和36卷本《陈应松文集》。后者包含《小镇逝水录》《幽美华年》《小说的远方气象》《望粮山》《鼓岭遇雨》《飞蝗物语》《见到了贝加尔湖》等,代表作《豹子最后的舞蹈》《太平狗》《木材采购员的女儿》等均集于其中。其作品多以独特的神农架山区为背景,描述此地生活的磨难与生命的坚毅,有着奇崛的意境、雄浑的语言冲击力。
2022年5月30日,图书馆收到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捐赠的《中山文献》(第一、二辑)一套110册。历史文化名城中山,古称香山,是孙中山先生的故乡,有着悠久的传统底蕴、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和丰富的地方文献遗存。《中山文献》是香山(中山)地区1949年以前(个别延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所存文献的集大成者,两辑收录文献逾800种,其中古籍文献433种,民国文献191种,孙中山文献152种,报刊39种,被誉为是“中山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出版工程,弥补了中山集地方文献大成丛书的缺憾,更是中山乃至广东地区出版界又一座文化里程碑”
2022年5月23日,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曾令良先生遗孀钟晓红女士向图书馆捐赠曾先生著作两种——《曾令良论国际法》、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Law and China's Peaceful Development。曾令良生前曾是武汉大学最年轻的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长期从事国际法研究工作,是我国WTO法学和欧盟法学的开拓者之一,其许多科研成果填补了国内学术空白,为中国国际法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所赠两种著作均为曾先生科研成果的精华荟萃,将入藏珞珈文库,展陈于“资深教授作品区”,以饷广大师生及相关学科研究者。
2022年5月12日,图书馆收到政协全椒县委员会捐赠的《全椒古代典籍丛书》1套18种201册,按专题分为《薛时雨集》《吴敬梓集》《憨山大师集》《金兆燕集》《吴烺集》《洪武正韵》《金和集》《吴鼒集》《西墅草堂遗集》《江临泰集》《全椒旧志汇编》《王肇奎集》《杨于庭集》《薛春黎集》《金望欣集(外一种)》《吴钺集》《吴国缙集(外一种)》十七个专集和一个合集《综合卷》,全景式再现了全椒历史文化风貌,不仅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而且为当前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文化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历史借鉴。
2022年5月3日,为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的“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广大学子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向图书馆捐赠《航空航天纺织品探秘》一书。该书由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普及部组织策划,协会“科普创作工程”资助,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卫林团队编著,被武汉市科技局评为“2021年武汉市优秀科普作品”。书中介绍了纺织材料应用于飞艇、飞机、降落伞、火箭及导弹等航空航天领域,呈现出纺织品至柔至坚的两极特性和由此产生的奇妙世界,揭秘传统纺织业如何经过科技创新,助力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
2022年4月28日,图书馆收到中共韶关市委宣传部捐赠的《韶关历史文献丛书》2套110册。丛书内容宏富,收录海内外现存的韶关历史文献173部,几乎汇集了民国以前传世的各种历史文献,为韶关文献之集大成者,堪称广东地方文献整理与岭南学术研究的最新重大成果,集中反映了古代直至1912年韶关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历史地理、文化教育、习俗民情以及自然资源状况,是开展韶关历史和文化研究极为重要的第一手材料。
2022年4月15日,在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沈壮海教授主编的大型丛书《21世纪以来国外文化发展文献选编》出版座谈会上,沈壮海教授团队向图书馆捐赠该丛书一套八卷十册。丛书历时十年,汇聚了来自武汉大学、同济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高校近百名中青年学者的研究团队,选译选编了21世纪以来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欧盟、俄罗斯、日本、韩国8个国家或者国家联盟文化发展的战略性文本,从文化战略、文化发展、文化创新、文化产业、文化遗产、文化传播等多维角度,着力绘制出一幅新世纪全球文化战略进路图、竞争全景图,以助益我国的文化强国建设。
2022年1月11日,图书馆收到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向武汉大学捐赠的第二批《江苏历代方志全书》,为小志部中的盐漕河防、乡镇坊廂、儒学书院、官署厂局补,计55册。第一批475册已于2021年4月8日捐赠到馆。《全书》共530册已全部捐赠给武汉大学,将完整入藏于图书馆地方文献阅览室,供全校师生阅读研究使用。
2021年12月23日,在《湖北革命老区县发展史》丛书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军营、进社区、进乡村、进图书馆的活动仪式中,武汉大学图书馆有幸成为“七进”单位的学校代表,获得由湖北省老区建设促进会捐赠的《湖北革命老区县发展史》丛书83册。丛书按83个行政区县各自成册,共同记录了湖北老区近百年来革命战争、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光辉历史和辉煌成就。
2021年12月21日上午,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多语种图书捐赠仪式在图书馆举行。仪式上,北京崇学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余富文代表公司向武汉大学捐赠该书英、俄、德、法、日、阿拉伯6个语种,各30册,共计180册。根据学校学习、研究和馆藏布局需要,该批赠书分别入藏于图书馆、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文科院系资料室和党政机关部门。该书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有关论述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文稿85篇,深入思考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等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背景、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和实现途径等重大问题进行深刻阐述,为我校广大师生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经典文本。
2021年12月14日,李汉俊的外孙、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退休教授黄健向图书馆捐赠《李汉俊文集》2册,并经由他的介绍和联系,潜江市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本伦向图书馆捐赠《李汉俊研讨文集》3册。《李汉俊文集》详尽收录了凡能确认为李汉俊作品的、单独署名或与他人联合署名的著述、译文,包括1927年7月底前报刊登载的李汉俊演讲、致词,共142篇。《李汉俊研讨文集》是研究早期党史的一项重要成果,共收录研究和回忆李汉俊的文章36篇。李汉俊(1890—1927年),湖北潜江人,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始人,中共一大上海代表,是中共一大13位代表中的5位武大校友之一。
2021年11月22日,校友连书林先生向图书馆捐赠家藏古籍珍本19册。所赠古籍经图书馆古籍保护中心工作人员初步判定为《元诗选》清刻残本16册,《注释清鉴辑览》民国铅印残本3册,丰富了我馆的古籍特藏。连书林先生为我校物理系数字技术专业1975级毕业生。
2021年11月12日,,图书馆收到泉州南音艺术研究院捐赠的《中国泉州南音集成》101册,其中乐曲编36册、乐谱编65册,为2021年6月首批出版,余者后续将陆续出版。该《集成》是第一部列入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的泉州南音图书。泉州南音,是随着中原文化南传,发祥于泉州,用泉腔闽南方言演唱的古乐,原称泉州弦管,集唱、奏于一体,典雅优美,质韵深沉,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被誉为“中国音乐史上一个侧面的活化石”,2009年9月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21年11月8日,史彦瑜女士向图书馆捐赠先父史述昭先生藏书19种19册和手稿2种2册。这批赠书包含史述昭先生所珍藏的外文学术图书,如《Stresses in Shells》《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Theory of Plates and Shells》等,还有他的著述《结构力学》《弹性力学变分法》与手稿《弹性力学变分法讲稿》《弹性力学(研究生)》。史述昭先生(1922—2002年),出生于江西丰城,是著名的工程力学专家、优秀的教育工作者。1949年毕业于南昌大学土木工程系。1952年从南昌大学调入武汉大学水利学院(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前身)。1992年首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者。
2021年11月3日,图书馆获赠校党委副书记屈文谦主编的《青春,每一片炽热的火焰:樱花诗赛获奖作品集》10册。该书是第30~37届(2013—2020年)全国大学生樱花诗赛优秀作品的结集。武汉大学浪淘石文学社自1983年发起并举办首届全国大学生樱花诗赛,迄今已成功举办37届。樱花诗赛从一个校园文化活动逐步成长壮大,现已发展成为全国大学生诗歌爱好者交流切磋的盛会和全国知名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
2021年11月2日,武汉大学与武汉市地方志编撰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市地方志办)建立地方文献资料共建共享机制活动在图书馆举行。活动中市地方志办党组书记、主任王筱武代表市地方志办向武汉大学捐赠《武汉市志(1980-2000)》《武汉抗战史料》《清康熙湖广武昌府志校注》等武汉志鉴类图书41种118册。副校长吴平代表武汉大学接受捐赠。双方签署了建立地方文献资料共建共享机制协议书。
2021年10月14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二级教授董卫国向图书馆捐赠《消化系统与疾病》《临床伦理学》《临床医学PBL教程》等专著19种19册,将全部收入“珞珈文库”馆藏专区。该专区用以展示我校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杰青、二级教授的著述。今年9月,图书馆发布“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杰青、二级教授著述征集启事”,被征集专家积极响应号召。目前已征集到计算机学院何炎祥、文学学院李建中、哲学学院陈波、马克思主义学院石云霞等近20位专家的200多册著述,并陆续入藏,进入“珞珈文库”馆藏专区。
2021年9月26日,图书馆收到全球化智库(CCG)捐赠的《我向世界说中国》《大转向 : 谁将推动新一波全球化?》《全球化 : 站在新的十字路口》《大潮澎湃 : 中国企业“出海”40年》《海归者说 : 我们的中国时代》等图书9种9册。全球化智库(CCG)成立于2008年,总部位于北京,致力于全球化、全球治理、国际经贸、国际关系、人才国际化和企业国际化等领域的研究。该机构后续拟将继续向我馆捐赠,以鼓舞更多有识之士,帮助更多人了解中国的全球化进程。
2021年9月9日,文学院退休教师曹国臣向图书馆捐赠他的新作《临津江的黎明》3册。该书依据他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亲历写成,既是一部志愿军侦察兵的战地实录,也是一部士兵的战场记录,更是一曲最可爱人的英雄赞歌,具有现场感和历史感。该书的入藏不仅丰富了馆藏中抗美援朝类题材的战争小说,也为当前学习党史和新中国史提供了一份生动的教材。
2021年7月5日,校友会转来涂丙炎、李道庸、白翔、黄建华等校友赠书24册,其中黄建华校友捐赠的6册书为一套《元素有机化学》的武汉大学讲义,经联系确认为曾昭抡院士于1960-1962年期间所主编。黄建华校友特地为这套书写了一份说明《特殊时代的特殊印刷》,介绍曾昭抡院士在武汉大学开创了国内首个元素有机化学专业,并组织撰写了《元素有机化学》这套六册丛书,其中第一册《通论》是曾老亲自撰写的。因曾老在国内首创该专业,且首编这套讲义,使得这套讲义成为国内《元素有机化学》丛书鼻祖式的珍贵史料。
2021年6月30日,在《黄鹤楼志》(2019年版)首发式暨捐赠仪式上,武汉市黄鹤楼公园管理处向图书馆捐赠该书5册。该书是在《黄鹤楼志》(1999年版)的基础上重新修订,力求更客观、全面、系统地记述黄鹤楼的历史和现状。入志资料上自汉末三国,下至2019年,时间跨度长达1800年,分沿革、园林、人物、艺文、旅游五大篇章,堪称黄鹤楼“百科全书”。前后两版均由武汉大学教授、文化史名家冯天瑜担任主编。
2021年6月初,图书馆收到校友陈东升捐赠的新作《一槌定音:我与嘉德的故事》56册。嘉德是陈东升下海之初于1993年创办的首家企业,是中国拍卖行业的拓荒者。他在书中回顾了自己20多年来创办嘉德,并与团队和中国艺术品市场一起成长的风雨历程,书写了创业时的酸甜苦辣、收藏界的奇谈逸闻、名家与珍奇异宝的故事,以及对商海沉浮的感悟,对文化、艺术、商业、人生等的反思与求索。这些真切的故事帮助读者认识和感受这个伟大的时代,激励追梦者,对后学的成长、创业有着现实意义的启示和引领作用。
2021年5月26日,图书馆收到中共佛山市委宣传部、佛山历史文化丛书编委会、佛山日报社捐赠的《佛山历史文化丛书》第2-5辑,内含《明清佛山地方治理研究》《佛山纺织史》《珠江三角洲农业志》等,计40种40册。该丛书是佛山市2016年启动的一项大型连续文化出版工程,已出版5辑50种。丛书兼备普及与研究,注重知识性、教育性、可读性,定位于用当代眼光审视佛山历史,深入反映佛山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的总体风貌,多角度、多层面地开掘佛山多姿多彩的历史文化,关注佛山历史有影响的人物和事件,全面、系统地解读佛山优秀历史文化的底蕴和创造力。
2021年5月20日下午,在校文学院举办的“《黄河大合唱》——百年来中国激荡历史之文化经典”讲座中,主讲人张安东、黄平先生向图书馆捐赠《永远的“黄河大合唱”——<黄河大合唱>纵横谈·续编》1种2册。该书由光未然的后人为缅怀先辈,在光未然夫人黄叶绿1999年编辑出版的《<黄河大合唱>纵横谈》的基础上,对1999-2019年间研究和传播《黄河大合唱》的资料进行梳理,组织汇编多位作者的论文以及散文合集专著,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关于《黄河大合唱》的研究和传播在“纵”“横”“深”三个方向的发展和提高,堪称研究《黄河大合唱》的工具书。
2021年5月13日,我校原统战部副部长、离休干部赵学禹老先生向图书馆捐赠其个人中文藏书190册。藏书内容主要为文史类,诸如:《二七大罢工资料选编》《鄂豫皖苏区革命斗争史资料汇编》《中国大革命史 :1924-1927年》等,其中有些作者签名本和武汉大学历史系早年编的《中国近代史学习文献》等比较珍贵,将入藏珞珈文库,以飨读者。
2021年5月10日上午,广东省韶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启宇一行到我校调研考察,前来图书馆开展交流并捐赠图书。刘启宇为我校87级中文系校友,代表韶关市委宣传部向母校捐赠《曲江集》(6卷本)、《张九龄集校注》(上中下)各4套,及大型人文交响组曲《新韶九章》光盘2份。所赠图书《曲江集》《张九龄集校注》为韶关地方文献,张九龄为韶关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是唐朝开元名相、诗人,《曲江集》是其所著的一部诗作,也是唐代的诗文精华之一。
2021年4月27日,图书馆收到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捐赠的大型历史文献丛刊闽台历代方志集成·福建省志輯98册。本辑共收录福建历代编修的省级图志三种:(咸丰) 福建全省总图、(光绪) 福建全省舆图、 (光绪) 福建沿海图說,通志八种:(弘治) 八闽通志、(万历) 闽大记、(崇祯) 闽书、(康熙) 福建通志、(乾隆) 福建通志、(乾隆) 福建续志、(道光) 重纂福建通志、(民国) 福建通志,其出版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文献价值和现实意义。
2021年4月8日,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向武汉大学捐赠《江苏历代方志全书》已出版之省部、江宁府部、苏州府部、扬州府部等10部,共计475册。该《全书》是有史以来整理江苏古代地方文献最大的出版项目,被江省委宣传部列入“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它是从江苏省现存各级各类旧志中选择价值较高、品相较好的志书600种左右影印出版,总规模约500册,较为全面、系统、真实地反映了江苏历代方志的基本面貌,是十分珍贵的地情资料和文化遗产。《全书》将入藏图书馆地方文献阅览室,供全校师生阅读研究使用。
2021年3月24日,图书馆收到浙江省杭州市严州文化研究会捐赠的"钱塘江学·严州文化全书",全书包括《严州文献集成》《严州史话》《严州文人》《严州书院》《严州故事》《千年梅城》《古城寿昌》《淳安遗韵》《遂安人文》《潇洒桐庐》《古邑分水》等,共计22种25册。严州是有着1300多年州府历史的"千年古府",却又是一座远去的古城,历经千年的风雨,孕育出独特的文化基因,从而诞生了严州讲学、严州刻本学、严州牌坊学、严州方言学、严州史学等地域文化遗产,这些都是中国地域文化百花园中的奇葩。该全书的整理和出版就是对严州文化的抢救。
2021年3月24日,图书馆收到浙江省杭州市严州文化研究会捐赠的“钱塘江学·严州文化全书”,全书包括《严州文献集成》《严州史话》《严州文人》《严州书院》《严州故事》《千年梅城》《古城寿昌》《淳安遗韵》《遂安人文》《潇洒桐庐》《古邑分水》等,共计22种25册。严州是有着1300多年州府历史的“千年古府”,却又是一座远去的古城,历经千年的风雨,孕育出独特的文化基因,从而诞生了严州讲学、严州刻本学、严州牌坊学、严州方言学、严州史学等地域文化遗产,这些都是中国地域文化百花园中的奇葩。该全书的整理和出版就是对严州文化的抢救。
2021年2月,湖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捐赠的大型文献丛书《荆楚文库》第二批48种98册到达我馆。该套丛书的编纂出版旨在全方位搜集、整理湖北历代文献,建立完整的研究湖北的资料系统,以深入认识湖北地域特色,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湖北文化繁荣发展。此批赠书包括甲编(文献编)、乙编(方志编)、丙编(研究编),诸如《冯永轩集》、《[同治]宜昌府志》、《楚国经济史》等。
2021年 1月15日,湖北省知名文艺人李小斌先生向图书馆捐赠语言文字学家、武汉大学中文系教授黄焯先生生前旧物。这些旧物十分珍贵,包含黄焯先生生前使用过的砚台、印章、印章盒、海螺水舀、银壶、民国镍币、装钱布袋以及武大中文系师生员工恭祝先生八十寿诞砚台等,共计10种。
2020年12月29日,阎志校友在其长篇小说《武汉之恋》的首发式上,向图书馆赠送两套《武汉之恋》,共10册,其中1套为签名本,入藏武大文库。该书分为五卷,分别是《梅花落 樱花开》《江水浅 湖水深》《春风起 秋风逝》《北方晴 南方雪》《白云引 黄鹤归》。阎志在该书中以陈东升、艾路明、雷军等武大校友成长为商界大佬的创业故事为原型,真切地书写了田路、陈东明、雷华等珞珈学子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从求学、创业到走上世界舞台这四十年来的精彩历程,道出了个人命运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的家国情怀。该书不仅是一首对武汉、对时代的赞歌,更是一部生动现实的成长教科书。
2020年11月19日,湖北省广播电视局组织全省优秀广播电视新闻从业人员和电视艺术工作者,以红色文艺轻骑兵的形式,走进武汉大学开展慰问演出。活动中,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广播电视局党组书记、局长陈正祥代表湖北省广播电视局和湖北省广播电视台向武汉大学捐赠了10张《风雨同歌——中国抗疫主题MV征集典藏》光盘。该典藏光盘为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湖北省广播电视局等媒体单位,于3月共同举办《劲牌•风雨同歌——中国抗疫主题MV征集典藏》活动的成果,将入藏图书馆多媒体阅览室,以饷广大师生。
2020年11月18日,值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之际,图书馆收到中共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捐赠的《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调研丛书》,共计103种141册。丛书分为A、B两个系列。A系列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一本调研成果,以及若干重要专题的调研成果,B系列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其他大量调研成果。
2020年10月26日,图书馆收到广州大典研究中心赠送的《广州大典•曲类》共计43册,其中第一辑说唱19册,第二辑戏曲24册。该套书收录了明末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期间木鱼书、龙舟歌、南音、粤讴、山歌等民间说唱文献和粤剧、粤曲等戏曲文献,收录底本不乏文物珍品,如康熙五十二年(1713)《静凈斋第八才子书花笺记》,清乾隆四十三年东莞明秀堂刻《万宿梁萧》以及大量泥印本等均为世之少有珍本、稀本乃至孤本。在文献藏量上,可谓岭南曲艺、戏曲文献整理集大成者,收藏和研究价值可期。
2020年9月,图书馆收到尹贡白教授捐赠的抗疫书法作品,共计59幅。今年上半年武汉抗击新冠疫情期间,尹教授利用自己的书法特长,每天坚持创作1幅书法作品,书写出一位老知识分子“笔墨抗疫情,书法赞英雄”的文艺抗疫故事。这些作品中,既有 “众志成城”、“华夏齐心除瘴厲, 神州矢志逐瘟君”的鼓舞,也有“大爱无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感恩,更有“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中国必胜”的信念和“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黄鹤西楼月,长江万里情”的情怀,且隶、篆、行、草体风格多变,有较强的书法艺术欣赏价值,将作为武大人的一份居家抗疫记忆收藏于图书馆。
2020年9月24日,图书馆收到深圳市必提学院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所赠注会考试与初会考试的教材8种,分别是《初级会计实务》、《经济法基础》、《会计》、《审计》、《税法》、《经济法》、《财务成本管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每种除1册教材外,还含有考点通和学习框架各1册。这套书的特点是将每门考试的备考时间缩短为21天,提供了一个21天的学习和复习框架。有重点地讲解了考点知识,将经典习题嵌入到每个考点,并将做题思路总结出来,以帮助读者迅速了解考试内容和方法。
2020年9月,图书馆近期收到中国科普研究所中英文赠书共36种71册,包括《中国科普报告》、《国家科普能力发展报告》、《“十三五”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发展专题研究报告》、《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报告》、《中国科普人才发展报告》、《中国科技传播与普及报告》、《中国科普研究进展报告》、《中国现代科技馆体系研究》、《科普发展对策研究》、《At The human Scale》等,可供阅读了解,也可资专题研究。
2020年8月28日,远在上海的王曦教授委托王照先生和法学院刘超老师向图书馆捐赠王燊老先生生前藏书。这批赠书中包括武汉大学空间物理系译著《电离层研究五十年》、武汉大学北京老校友会编的《北京珞嘉》、台北市国立武汉大学校友会編的《珞珈 》、《地磁大气空间研究及应用》、《Noctilucent Clouds》等中外书刊,共计108册,其中尤为珍贵的是吴南薰先生1954年所著、武汉大学物理系印制的《中国物理学史》。王曦教授表示后期还会向我馆捐赠王燊老先生生前所藏。王燊老先生早期曾任武汉大学空间物理系主任。
2020年8月 24日,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在“追寻长江梦——《画梦长江——波澜起伏的中国治水故事》《长江之子郑守仁》”的新书发布会上,向我馆捐赠此两种图书各3册。《画梦长江——波澜起伏的中国治水故事》一书描述了一代代长江委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薪火相传、砥砺奋进、治理长江、保护长江、造福人民的辉煌历程、显著成就和宝贵经验,展现了新中国长江治理与保护七十年的生动画卷。《长江之子郑守仁》一书真实描写了三峡工程设计总工程师郑守仁院士的典型事迹,全面反映了这位“最美奋斗者”为党和人民的治江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宣扬了他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矢志不渝的奋斗精神、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甘当人梯的大师风范。两书传递出满满的正能量。
2020年7月10日,我校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退休教师、地图学家尹贡白教授向图书馆捐赠其个人藏书95种100册、个人著作16种21册、手稿5册,共计116种126册,包括各类地图册、中日文地图制图专业书籍、洪山文史资料、书画作品集及美术字体设计等方面的图书。这批赠书,不仅充实了图书馆测绘类及书法艺术类馆藏,也为珞珈文库增添了一份生动的记忆。
2020年7月9日,图书馆收到江苏省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赠书16种36册,包括《苏州市志》、《苏州丝绸志》、《苏州山水志》等系列专志,《老苏州百年历程》、《苏州旧街巷图录》、《苏州百姓图录》等系列图志,《苏州史志资料选辑》、《苏州纪事》等地方文献,比较全面地记述了苏州地区的自然地理、政治经济、历史文化与社会的发展变化,是十分珍贵的地情资料和文化遗产。
2020年6月22日,图书馆收到卓尔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阎志校友捐赠的由其本人主编的中英双语版《新冠应急医院建设运营手册》和《方舱庇护医院建设运营手册》各8册。这两种图书是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王辰的指导下,由参与方舱医院、应急医院建设改造及保障服务的相关人员,对医院实际建设、运营及保障的经验进行归纳整理、编写而成,系统总结了武汉战疫期间,为应对疫情暴发,建设应急医疗机构、紧急扩增医疗资源的经验和做法,从应急医疗角度为公共卫生体系构建提供参考,同时为全球各地区持续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提供重要借鉴。
2020年6月22日,图书馆收到卓尔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阎志校友捐赠的由其本人主编的中英双语版《新冠应急医院建设运营手册》和《方舱庇护医院建设运营手册》各8册。这两种图书是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王辰的指导下,由参与方舱医院、应急医院建设改造及保障服务的相关人员,对医院实际建设、运营及保障的经验进行归纳整理、编写而成,系统总结了武汉战疫期间,为应对疫情暴发,建设应急医疗机构、紧急扩增医疗资源的经验和做法,从应急医疗角度为公共卫生体系构建提供参考,同时为全球各地区持续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提供重要借鉴。
2020年6月1日,著名作家、校友陈应松先生继2017年之后,再度向图书馆捐赠个人著作。此次捐赠的为2019和2020年的新作,包括“名家作品精选”中的《陈应松作品精选》,“陈应松文集”中的文学演讲集《背铁砧上山》,诗集《关于鹰》,散文集《大九湖之恋》《逝水•冥想•深流》,短篇小说集《喊树》,中篇小说集《太平狗》《黑艄楼》《滚钩》《神鹫过境》《松鸦为什么鸣叫》,共计11种32册。
2020年3月26日,图书馆因疫情还未开馆,鲐背之年的解放军报原总编辑杨子才老先生在其北京寓所进行了一场特殊的图书捐赠,将他的著述及各类诗、诗钞,包括:杂文著作《杨子才杂文选》《萤窗八集》《萤窗九集》等,诗词曲选本《古今五百家词钞》《历代咏史诗钞》《历代怀古哀时词曲钞》《民国六百家诗钞》《万首清人绝句》等,诗与散曲《散曲学步甲乙丙稿》《萤窗咏史诗》等,共计20种23册,捐给我馆。工学分馆馆长卢林代表我馆前往接受捐赠。
12月20日,李春明校友向我馆捐赠个人著作《春明文稿》(共七卷)和《李春明经济文稿》(共四卷)各两套。《春明文稿》是他1979-2016近四十年间学习和工作的成果与心得,图文并茂地记录了许多亲身经历的事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李春明经济文稿》荟萃了他从事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工作的思考、探索与心得,既有宏观的理论建构,又有微观的实践指导,对湖北省经济发展历史研究大有助益。李春明校友1974年至1977年就读于我校经济系政治经济学专业,曾任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
12月11日,汤商皓老校友长子汤原华先生向我馆捐赠其父著作《台湾史纲》(初版)、《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实务新论》、《台湾史纲》(第四版)共4种13册,以及他自己编撰的《汤商皓教授图文集》20册。据汤先生介绍,其父1934年从武汉大学经济系毕业后留学日本东京大学,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他带着家人回国,受聘武汉大学讲师。1938年,武汉大学西迁乐山,他是奉学校之命留守护校的校工之一,期间他和日籍妻子爱校护校,并协助疏散难民。抗战胜利后,迁居台湾,后侨居美国。
10月29日上午,老校长刘道玉教授向我馆捐赠个人著作总计17种21册,其中有他的第一本著作《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代表作《中国高等教育改革论》和见证他与学生密切交往的《大学的名片:我的人才理念与实践》等,均为图书馆的宝藏和全校师生的宝贵财富。图书馆将什袭珍藏,收入特设之“珞珈文库”,供广大师生共飨。
2019年10月25日下午,李广来先生向我馆捐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湖北中国画名家作品展作品集》1册、书法家汤元清(又名汤源清)先生书法作品 1幅,转赠画家李孟先生国画人物肖像 1幅。这是他继2018年5月25日首次捐赠以来,第二次向我馆捐赠。李广来先生1994年开始学习书画及书画装裱艺术,师从湖北工艺美术大师、汉派装裱艺术代表人物王士杰,以汉派装裱和古字画修复见长。曾先后参与中国国家美术馆、湖北省书协、湖北省美协等多次展览的书画装裱,担任多个书画协会组织及书画名家的指定装裱师,2017年被评为第五届湖北省工艺美术大师。
2019年9月27日,校水利水电学院向图书馆赠送《中国人民共和国水文年鉴 2015》 和《中国人民共和国水文年鉴 2017》 各9卷的江河流域水文资料共140册,包含的流域有黑龙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浙闽台河流、珠江、内陆河湖。该水文资料原存管于水利水电学院,于今开始统一由图书馆接收,并作馆藏。
2019年9月19日,我馆收到湖北省图书馆学会与炎黄文化研究会捐赠的《荆楚文化丛书》,计40卷80册。 该套丛书由湖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组织省内五十余位专家学者,历时三年编撰而成。丛书分胜迹、史传、学术、艺文四个系列,每个系列由十卷组成,凡四十卷,约一千二百万字,首次对荆楚文化进行了全方位研究,堪称湖北历史文化研究与普及的鸿篇巨著。
2019年9月12日上午,武汉大学原党委书记李健教授向图书馆捐赠著作及藏书总计206种233册,涵盖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历史地理、旅游摄影等主题,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其中不仅有《中国机械工业技术发展史》《我的诗与远方》等个人著作,也有《Looking East》《Before They Pass Away》等英文、意大利文的原版图书和精装书,图书保存完好、装帧精美,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及使用价值。
2019年7月19日,中国国家画院当代艺术档案库捐赠给武汉大学图书馆的第二批艺术类文献到馆。此批文献共计74册,包括陈文令、方少华、杨勇、刘丽萍、缪晓春、马堡中、梁相斌等当代艺术家的作品集、展览画册和艺术评论集。赠书入藏中国国家画院当代艺术档案库武汉大学万林博物馆艺术分中心(图书馆总馆E楼7楼当代艺术文献中心),将进一步丰富我校艺术类文献特藏,并为我校师生了解当代艺术历程提供了新的视角。
2019年7月9日,河南省地方史志办公室向武汉大学捐赠《河南历代方志集成》1套19卷565册(另附总目1册)。该集成是由河南省委省政府批准、河南省地方史志办公室主持实施的大型文化项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省最大的旧志出版工程。集成以现行河南行政区划为边界,汇编了现存上启明永乐十一年下至新中国成立五百余年间河南历代综合性方志共586种,内容涵盖这一时期河南自然、社会、人文、经济的发展变迁,是迄今为止研究河南最真实、权威的文献史料。其中尤为珍贵的是,河南省档案馆提供的民国《河南通志稿》13万页的珍贵档案史料,属首次影印公开,内容不仅包含舆地志、经政志、矿产志等20余种分志,还兼及河南各县采访稿、各县概况调查、各县古迹资料等,堪称研究近代河南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的百科全书。集成将入藏武汉大学图书馆地方文献阅览室,供全校师生阅读及研究使用。
2019年5月23日,覃维副馆长代表西藏大学图书馆向我馆捐赠《菩日文献精选本》1套2册。西藏大学图书馆是我馆合作共建单位,两馆业务交流由来已久。“菩日文献”是2002年出土于西藏聂拉木县的一批藏文古籍文献,形成于公元八世纪至十四世纪之间。该文献记载了贡唐时期菩日地区的自然景观和民风民俗,再现了贡唐时期的历史文化风貌,是继“敦煌文献”后,在中国境内发现的年代最久远、藏量最多的藏文古籍文献。文献的发掘与影印本的出版填补了贡唐地区古籍文献的空白,为研究西藏文化的起源、变化、发展提供了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和原始的文献佐证。
2019年5月4日,纪念唐明邦先生逝世一周年的“《唐明邦学术思想探索》首发式暨捐书仪式与唐明邦学术思想研讨会”在图书馆报告厅举行。会上,唐明邦先生的弟子、义女唐梦华(王继红)女士向图书馆捐赠图书《易学源流举要》和《唐明邦学术思想探索》 2种15册。《易学源流举要》以唐先生1988年至1996年期间给中国哲学博士研究生讲课的讲稿为基础编撰而成。《唐明邦学术思想探索》是唐先生的学友、弟子研究其学术思想、回忆其精彩人生的文章结集。唐明邦(1925年1月23日-2018年5月4日),中国著名哲学家、中国哲学史专家、易学家、武汉大学中国哲学学科奠基人之一、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国学院顾问。
联系人:任晓燕
联系邮箱: xyren@lib.whu.edu.cn
联系电话: 027-68753885
通信地址: 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珞珈山武汉大学图书馆采访部文献赠送交换处(图书馆总馆D栋102) 邮 编:430072
湖北武昌珞珈山 武汉大学图书馆资源建设中心 饶艳 主任 收
邮政编码:430072
惟我学子,广有华章。惟我书馆,爰富缥缃。惟希佳制,实我收藏。流风雅韵,山高水长。特布启事,以蕴书香。
尊敬的武汉大学师生及校友:
武汉大学名师荟萃,人才辈出,各代武大人辛苦耕耘,著书立说,创造了丰硕的学术成果,是武汉大学乃至全社会的宝贵财富。为全面收集、永久保存武大人的学术作品,维护与发展具有本校特色的出版物收藏体系,彰前贤以激后学,武汉大学图书馆特设立"武汉大学文库",并长期向我校师生、校友及社会各界公开征集文库文献。
一、征集文献的时间范围溯自原武汉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与湖北医科大学各校成立至今。
二、征集文献的著述人为武汉大学的单位、学生、教师及其他工作人员(包括曾在武汉大学工作或学习过的校友)。
三、征集文献的类型以正式出版的著作(含著、编、译等)为主体,同时兼收知名专家、学者与杰出校友的日记、笔记、讲义、书信、手稿等非出版资料,以及其它反映武汉大学历史与现状特色的具有收藏价值的文献资料。
四、诚恳捐赠人在赠书上留下亲笔签名或铭章,以使永久珍藏的文库藏品尤显珍贵。
五、捐赠地点与联系方式
武汉大学图书馆总馆D栋102采访部文献赠送交换处
联系人:任晓燕 xyren@lib.whu.edu.cn; 027-68753885
通信地址: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珞珈山武汉大学图书馆采访部 邮编:430072
衷心希望"武大文库"的建设能得到您的垂注与支持!收到捐赠后,图书馆将为您颁发收藏证书,以志纪念。